首先, 先不管人口及勞動力的趨勢理論, 這本書的前言就提出了中國的經濟成長是一個資本投資泡沬. 認為其製造了龐大的房地產泡沬及過剩的住宅, 基礎建設及工業產能. 聽到這裡或許會有人說, 中國有強大的內需市場及外銷在支撐, 過剩的問題不存在. 然而, 根據經濟學人的報導, 過去十年間, 消費對於中國GDP成長的貢獻甚至較1990年代要低, 而其淨出口占GDP比例也甚低, 甚至為負值 (進口大於出口). 因此, 儘管兩者對於這個現象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預測不同 (經濟學人認為投資是中國官方在管控, 中國人的儲蓄率又特高, 所以並無泡沬化問題, 而本書作者鄧特二世則認為此泡沬終將破滅), 中國消費及外銷在支撐經濟的觀點還是得導正.
下圖取自經濟學人的報導, 可看出中國消費占GDP的比例, 與南韓及日本相比都低, 投資的占比則不斷提高, 原文在此...
以鄧特二世的觀點, 消費是經濟發展與否的關鍵, 所謂的寬鬆政策, 對於經濟的復甦並沒有幫助, 只會造成貨幣貶值, 定息債券收益降低, 以致投資者進行風險更大的投資, 進而造成股市, 房地產及商品市場更大的泡沬. 過去以供給需求理論為基礎的凱因斯理論所進行刺激經濟的措施之所以奏效是在新科技發展及人口成長的大前提之下所得的結果. 但振興方案僅會一次次的吹大泡沬, 此泡沬終將於消費進入高原期, 甚至消費衰退後破滅.
而簡單說明鄧特二世的人口趨勢理論, 其認為一個人從出生到到結婚前的消費較低, 結婚後由於購房等開支提高, 到擁有孩子後長期家庭的開銷持續成長, 到46歲左右達消費的高峰, 之後由於屆至退休, 消費降低, 資產也移至風險較低的定存或債券. 因此, 其認為如以出生率的高峰年份往後推46年左右, 就該是經濟發展的高峰, 也是股票及商品市場的高點.
如果對鄧特二世的人口趨勢理論及其對2012大蕭條的建議, 書中有更多的細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